您好,欢迎来到华源医药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音乐小图标 诚可感天 作词-王军  刘家成  作曲:徐远航  演唱-廖晶(廖导) 播放 暂停 下载 试听

华源医药网

研究开发

过度囤积炒作,三七烂市的教训还不够吗?

来源:天地云图中药产业大数据作者:未知时间:2022-08-24
 从2020年开始,受社会需求拉动,中药材原料消耗速度明显加快,大部分品种因为社会储备量不足,迎来行情上涨。究其原因,一部分是因供求矛盾,另一部分则是由于资本炒作引起的。
 
  本期,天地云图中药大数据平台以三七为例,浅析中药材过度囤积炒作行为,会给产业发展带来哪些隐患。
 
  01两次历史天价三七生产无序扩张
 
  
  图1:1985.01-2022.07三七中药材价格图(规格:120头)
 
  从价格变化看,高价过后的低迷行情仍在持续。1985-2022年,三七行情经历过3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1985-1988年):计划经济时期,三七原料因产能不足,迎来第一次历史天价,从1985年的255元(公斤价,下同)上涨至1988年290元,涨幅16%。持续4年的高价,带动产区进入第一次生产大扩张,低迷行情也随之到来。
 
  第二阶段(1989-2013年):进入市场经济,三七行情长期低迷,但在干旱、减产、资本的作用下,迎来第二次天价。1989-2009年,三七行情处于历史低迷期,市场价格在40-200元来回震荡。
 
  2010-2013年,云南持续性干旱、主产区连续多年减产、外围资本开始主动介入,三七价格迎来上升期,从200元快速攀升至800元。15年间,三七价格从最低40元上涨至最高800元,价格翻了20倍,复合增长达到22.11%。
 
  第二次生产大扩张随之开始,三七种植生产以主产区为核心,快速向周边市县以及省份蔓延,从种植规模、产能规模以及产区分布看,此轮扩张堪称历史之最,对后市的影响也更为深远。
 
  第三阶段(2014-2022年):高峰之后,三七行情再次进入漫长低迷期。2014-2015年,三七价格呈断崖式下跌,从800元快速回落至110元,降幅86.25%。
 
  2016-2017年,由于前期价格快速回落,各方开始积极补货,行情迎来反弹,价格从110元上涨至270元,涨幅145.45%。2018-2022年,三七进入库存消化期,同时价格仍在不断走低,价格从270元下滑至100元,跌幅62.69%。
 
  由于第二阶段的高价刺激生产无序扩张,导致部分副产区的种植面积甚至远超主产区。目前三七100元左右的价位对于传统种植户来说仍有较大利润空间,但对包地种植户来说,利润甚微。
 
  02产区外延副产区变主产区
 
  
  图2:云南省三七产区演变
 
  
  表1:国内三七资源分布情况
 
  从产区分布看,三七种植产区外延,种植面积明显扩增。
 
  云南文山原来是三七的主产区,因植株存在连茬种植障碍,再加上2009-2012年第二轮高价的刺激,三七种植开始向红河州的建水、蒙自、泸西、弥勒、屏边等市县转移。
 
  经过近几年的生产发展,红河州的三七产量已占三七总产量的50%左右,成为新晋的最大主产区。而曲靖中南部各县的三七产量也不容小视,虽然当地是各家各户用自有地块种植,少有承包大户,但产量也占到全国总产量的35%-40%,成为三七种植的第二大产区。
 
  目前,文山由于历史原因及品牌效应,其三七的集散地和交易市场的地位仍不可替代。而安徽、广东、四川、湖南、福建、江西、湖北、浙江等地,在三七高价期开始引种,整体产能已占到了10%-15%。
 
  03生产实体数量先增后降未来不容乐观
 
  
  图3:2010-2022年7月云南省生产实体变化情况
 
  从生产实体看,2014-2022年,三七生产实体数量不断减少。2010-2014年,三七的高价成为生产实体快速增长的原动力,数量从18家快速增长至585家,增长了30多倍。
 
  而随着三七价格的下跌,2014-2021月,三七生产实体数量从585家锐减至278家,降幅52.48%。
 
  截至2022年7月,云南省的三七生产实体仅有28家,预计到今年年底三七生产实体在60家左右,与2011年持平。
 
  2010-2022年7月,我国累计三七生产实体数量3268家,而注销的实体总数也高达1347家,占比41.22%。面对三七生产实体的不断减少,其未来生产整体情况不容乐观。
 
  04产能过剩土地资源过度消耗
 
  由于三七生长的独特性和种植的集中性,全国90%以上的商品三七来自云南省,主产于泸西(红河州)、丘北(文山州)、蒙自(红河州)、砚山(文山州)、文山(文山州)、石屏(红河州)、马关(文山州)、弥勒(红河州)、西畴(文山州)9大县域。
 
  由于三七植株生长普遍存在连作障碍,种植过三七的土壤需间隔8-10年才能再次种植,因此适合三七的未开发土地会越来越少。同时,因2020版《中国药典》中,三七的检测标准明显提高,优质三七越来越稀缺。
 
  2014年三七的历史天价,无疑将适合三七种植的未开发土地提前消耗,不仅产能严重过剩,而且还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为未来三七的种植和品质提升埋下隐患。
 
  05建立综合调控机制“熨平”价格波动周期
 
  通过三七的案例,我们发现,中药材过度囤积炒作会带来以下后果:一方面,中药材整体供过于求,库存丰厚,大小仓库存满货物;另一方面,中药材价格连续上涨,生产企业、中医诊所等需求端已不堪重负,并已明显影响到民众和海外对中药消费的热情。
 
  天地云图中药产业大数据平台通过多渠道监控发现,2021年上半年,国内中药饮片、电商渠道和出口渠道对中药材原料的消费,分别下降1.03%、2.36%和3.14%,中药材消费“有价无市”现象非常明显。
 
  因此,我平台建议:
 
  1、稳定主粮价格是解决中药材行情波动的根本途径  粮食价格会直接影响中药材价格,进而影响中药材种植面积。粮食价格才是影响中药材生产积极性的根本原因,给予粮食价格合理定位,控制主粮价格过快上涨,才是解决中药材生产和价格大上大下的根本途径。
 
  2、结合中医药产业特色,降低药典含量及其它标准 2020年,按照新药典标准,丹参主产区山东全境产出的丹参,其丹参酮含量都极难合格;而国内超过六成甚至更多的党参、当归、连翘、酸枣仁、淫羊藿和黄芪原料,同样因为有效含量或农残因素,无法通过新药典标准。仅剩下的合格药材,行情暴涨已成必然,从而拉动相关饮片、中成药价格再次大幅上行。
 
  因此,建议国家相关机构在制定各项标准时,应结合中医临床实际需求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可无限拔高门槛,以免出现生产源头无法保障供应的局面。
 
  3、“政府+社会”共同参与,尽快建立中药产业大数据监测平台  接下来的中药材生产,将面临两大风险:一是由于政策和生产惯性影响,中药材生产的盲目和无序状态仍将持续,供给短缺和过剩交相出现;二是新冠疫情造成的相关中药材生产阶段性失衡,刺激疫情相关中药的原料价格暴涨、生产扩张,但疫情一旦遏制,板蓝根、广藿香、金银花等抗疫品种又会出现生产的严重过剩。
 
  因此,依托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联盟、中药协会相关机构和各家平台,尽快建立中药产业大数据监测平台,监控生产面积、生产成本、流通渠道、需求量变化和未来趋势等,科学指导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4、市场之手和政策调控相结合,保障中药材稳定有序供应  对中药材价格和种植面积的调控,一是应尽可能以市场为主体进行调节,特别是针对疫情品种启动战略储备(可委托龙头生产基地或企业完成);二是配套服务体系的完善,但要尽可能避免直接资金扶持种植或扩大生产,以免扰乱市场经济规律。


热门标签: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