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源医药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音乐小图标 诚可感天 作词-王军  刘家成  作曲:徐远航  演唱-廖晶(廖导) 播放 暂停 下载 试听

华源医药网

华源新闻

王军:皖北小城变成医药界“义乌市场”,主席两次点赞!

来源:徽脸作者:徽脸时间:2020-05-13

在安徽西北部,有一座县城,名太和。
太和自古以来,就是物产丰富之地。它土地肥沃,粮食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红芋、花生等为主,经济作物以芝麻、油菜、棉花、烟叶、薄荷、中药材等见长。
特别是中药材,早在1953年,还成立了太和县医药公司。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适逢中国改革开放不久,国家统配价和市场价同时并存,在国内先后涌现出多个药品交易市场。
其中,拥有庞大人口的太和县形成了一个庞大无比又错综复杂的贩药群体,俗称十万医药大军,开展各种药材药品的“深购远销”活动,太和逐渐成为皖北最大的普药产品输入和输出地。
在这样的地区及行业环境中,太和县医药公司日渐繁荣起来。

太和县
可好景不长,到了90年代,太和县医药公司的业务史无前例地遭遇了个体户的强烈冲击。
经历了80年代的商业启蒙,太和县医药销售队伍几乎遍布全国,散兵游勇的作战方式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他们比“正规军”出身的太和县医药公司更灵活,低廉的药品价格也慢慢地侵蚀着原本属于医药公司的市场空间。
在百药经营的大背景下,太和县医药公司的业务遭受了巨大的压力,仅有的西药和中药两个自主采购权完全无法与遍布市场的个体户相抗衡,渐渐没落成了必然。
雪上加霜的是,太和县医药公司还曾主动出击去基层卖药,最终非但没有打败个体户,反而陷入货款无法收回、三角债愈滚愈大的危机中。
怎么办?“正规军”就要这样退场了吗?拥有900多员工的太和县医药公司的命运,就此结束了吗?
就在公司内部人心惶惶、县委县政府头疼之际,有个人接过了担子。
他就是王军。

王军,安徽华源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不懂医药的年轻人接任医药局局长
1991年的王军,怎么也想不到他会在这年接到一纸调令,要去接任太和县医药局局长、医药公司经理的职务。
毕竟,王军毕业于石油专业,此前也一直在太和县燃料公司工作,对于医药,他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而且,王军也着实年轻了些。他1959年出生,此时,虽手握调令,可他也不过三十岁出头。
在这个年轻的领导者掌舵下,太和县医药公司还能走多远?包括王军自己在内,所有人都心存疑虑,尤其是当他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比表现出来的更为严峻。
因为,除了千万元负债的“外患”,更为棘手的症结还在公司内部。
由于在全国县级医药公司中的领先位置,太和县医药公司当时成了人人想进的热门单位,“冗员”现象严重,加上库存药品数量庞大,人浮于事的现象极为严峻。
900多人的公司,内部关系错综复杂,最困难的时候连工资都发不出去;1700多万元的库存药品其中有40%已经过期,剩下的急需处理;太和县委明确表示允许太和县医药公司亏损三年,但呆账和死账必须都由公司承担,不予剥离……
要处理的问题一个比一个难,直到此时王军才发现,“干企业不是光宗耀祖的,是来受罪的。”
内忧外患之下,王军承受了从未有过的压力,经常夜里忍不住放声大哭但第二天起来照常去上班。
毕竟,哭,解决不了事情,唯有做,才能谋求发展。
怎么做?如何做?说来简单,不过是对内进行人事调整,对外积极打开市场并加紧催款力度解决三角债等问题。可实际做起来,难,太难了。
王军咬紧牙关,实施雷霆手段,迈出的每一步都像背着大山行走一样不容易,踩下的每一个脚印都是稳扎稳打,扎实推进。
就这样,王军带领着太和县医药公司“一年止亏,两年上台阶,三年振雄风”。
至1994年,公司扭亏为盈,并创利税67万元。太和县医药公司也随之更名为太和县医药总公司,原来下设的西药经营部、中药经营部等随即成为总公司旗下的西药公司、药材公司、新特药公司、医药工业公司、药品经营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王军独创性地将公司业务部门划分为若干独立的核算单位,公司层面负责统一调货,统一分配,这也成了之后5个分公司的基础架构模型。
“我们曾经在市场经济中迷路了,但是拨开迷雾后,还是要同心协力地干,把工作当事业干,有‘公’心大家自然会凝心聚力。”回忆起那短短三年的拼搏,王军如是总结。

26次明察暗访
就在众人庆贺形势一片大好时,危机悄然来临。
1994年下半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的53号文件,称:“改革开放以来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配套法规,多次打击了制售假劣药品的违法犯罪行为,但一些地方执行不力,结果造成地方制售假劣药品的种类之多,规模之大空前,有些违法分子甚至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同时,一些地方和部门为片面追求利益,竞相办厂,办市场,购销中行贿,索贿,回扣等风盛行……各单位、机构务必于1995年3月1日前将最后清查结果通报国务院。”
一纸通知背后折射的是彼时中国大型医药市场的乱象:包括安徽太和、广东麻章、河南洛阳等地的医药市场被“个体户”占据了大半江山,低价销售、假劣药品等现象猖獗,医药市场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
随后,广东、河北等十几家大型医药市场陆续被关闭。太和医药总公司虽然在这次整治中留存下来,但是加强医药管理经营迫在眉睫。
最终,王军试图兵行险着——整合个体资源,实行柜台式经营。
一方面,由于经过整顿必须持有卫生部门颁发的药品经营许可证和药品合格证才可以开展经营活动,太和医药局只拿到了18个药品经营许可证,而当时太和县的个体商户有200多家,这些没有“上岗证”的个体户成了彼时太和县医药公司“招安”的对象。
另一方面,柜台式经营为太和县医药总公司注入了新活力,其销售额也快速增长。1996年太和县医药总公司的销售达到2.4亿元,在县级医药公司中遥遥领先。
就在其改革之路走得如火如荼之际,突如其来的全国性整顿和巡查当头一棒,打得太和县医药总公司几乎奄奄一息,甚至在此后长达6年的时间内愈演愈烈。
“当时很多和太和齐名的医药市场整顿的整顿,被取缔的被取缔,全国的眼睛都盯着太和,都盯着处理结果呢。” 王军回忆说,尽管当时太和已经着手清理了市场上的种种违法行为和商户,但调查组明确指出:太和县医药总公司的柜台式经营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属于非法集贸市场,必须取缔。
随后,在安徽省政府部门的争取下,调查组深入太和县医药总公司的柜台式经营场地进行细致检查。虽然并未明确表态太和县医药总公司具体存在哪些问题,仍只表示柜台式经营不合理,“有些问题回去后研究再决定吧”。
这个处理结果总算让太和县医药总公司得到了喘息的机会,虽然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明察暗访不断,但是1996年10月底,公司终于盼来了安徽省医药局转发的国家局国药政字1996第576号文件意见:“根据调查的情况,我局认为安徽太和县医药总公司及其五个分公司不同于非法的个体承包经营和变相的药品集贸市场,不属于关闭取缔范围……但其经营模式,不建议各地学习和效仿。”
此结果一出,太和县医药总公司庆幸万分,但一些其他地区的市场自然不服,一时间各种告状的信函和上访涌向了国家局。太和县医药总公司又一次成为众矢之的。
1996年至2002年几年间,国家有关部门各种明察暗访达26次之多,整顿最严重时期,太和县医药总公司曾停业达数月之久。
“为了应对各方检查,我们每天都在整改,大家都铆着劲。”对于那些处理结果和意见,王军表现出了强势的一面,“当时取缔我们的文件都下来了,我就提了三点意见,第一太和不是集贸市场,是公司经营行为;第二我们会严格按照上级指示积极整改;第三如果要取缔太和县医药市场,我们保留申诉权。”
面对改制压力,2002年3月,太和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和五个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资产重组,建立了统购分销的安徽仁济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资产一体化,解决了挂靠经营等问题。
时隔一年,安徽仁济医药最终选择中国华源集团为合作伙伴,双方合作组建了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并在当年顺利通过GSP认证。
这一场致命风波,终于过去了。
由“乱”到“治”的华源医药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动荡岁月之后,终于走上快速发展的正轨。

全国医药商业的“晴雨表”
华源医药偏安于皖北一隅,渐渐地,触到了发展的“天花板”。为了走得更远,从2005年开始,安徽华源开始以公司的形式探索走出太和的可能性。
从2008年开始,在王军的牵头策划下,在太和县连续举办了10余届中国华药会,每届大会均有3000多个厂家布展,展区人流量均在10万人次以上,提升了地方和企业的品牌形象,聚集了商贸人气,拉动了消费。华药会已成为国内医药界的一大品牌盛会。

会场剪影
王军注重发展医药电商。华源医药网站拥有上万名会员,日点击量百万次,已成为国内较大的医药门户网站和信息平台之一。网络营销中心推出“创业者模式”,致力打造网上交易平台。目前“创业者模式”已覆盖全国1700多个县区,网上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2017年公司被商务部评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
王军还致力搭建物流平台,活跃地方经济。公司先后投入13亿多元,建设了占地700多亩的华源医药物流园,华源物流公司拥有2000多台货运车辆,网络覆盖全国。华源物流先后被评为国家“AAAA级物流企业”、“安徽省五星级物流企业”。华源医药物流园先后获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大力发展智慧物流,与京东物流合作建设华源“京东云仓”。
一系列“组合拳”打下来,华源医药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经营格局,其销售行情,俨然成为全国医药商业的“晴雨表”。
地处皖北的太和县,也在以华源医药为代表的太和医药厂家的推动下,被外界称作医药界的“义乌市场”。

为5.12捐助1000余万元的急需药品
回忆过往,从千万元负债到扭亏为盈,从历经数次更名、26次审查的改革整顿到“走出去”、建物流园、创华药会等一整套“华源模式”的创新,王军表示,华源医药的兴盛之路同时也记录了太和县、乃至整个中国医药流通行业由乱到治的艰难蜕变。
如今,在王军的领导下,安徽华源医药是安徽省太和县的支柱企业,在繁荣三产,促进就业,拉动经济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公司强力带动了太和县金融、邮政、电信、交通、运输、宾馆、餐饮、房产等众多产业的繁荣,公司及其相关产业直接和间接解决了太和县1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
近几年,企业在慈善公益事业的投入累计达5000多万元。远的不提,只说此次疫情,华源医药早早就行动了起来!











看着这一份份捐赠清单、物资接收函、感谢信,不禁让人感慨:华源医药,不忘初心,回报社会!
王军本人,也先后荣获“中国十大管理创新企业家”、中国成长型医药企业十大风云人物”、中国健康产业“十大儒商”等称号,2009年,被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等13家协会评选为“中国医药60年•60人”称号,2011年,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授予“全国物流行业劳动模范”称号。
2011年4月8日,习主席视察了华源医药,听取王军汇报工作,并对华源医药的发展及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2015年,习主席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王军也作为企业家代表随同。
在此次的抗“疫”中,王军个人捐赠人民币6万元,还带领华源广大干部职工加班加点,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采取得力措施保障相关物资供应,华源医药集团的防控及保障工作得到市县指挥部和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充分肯定。
王军曾说:“不是我成就了今天的安徽华源,而是安徽华源的成长成就了我。”
其实,这哪是单方面的成就呢?这分明是安徽华源与王军的互相成就啊!

热门标签: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