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我国医疗产业长期以来存在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问题,特别是原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存在短板。北京医院杨杰孚教授表示,医学基础研究是整个医学科研体系的源头,医学基础研究的战略意义重大。我国需要要加强医学基础研究,从根本上掌握关键医学核心技术,从源头上创新,实现从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及生产全链条模式。
背景问题
国家在政策层面对我国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及重要药品的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和生产扶持力度不够大,缺少切实可行的鼓励创新机制和宏观环境。总体投入不足。基础研究、产品研发及生产及临床应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高端产品的高级专业人才缺乏。
改进建议
01
做好顶层设计
科技部、国家卫健委、国家自然基金委以及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国内从事高端医疗设备及重要药物相关的机构,将医学基础研究、产品研发及生产到临床应用相关部门结合,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应对国际科技竞争。
进行原始创新和探索, 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为我国的自主创新打下扎实基础。争取在5-10年内达到大部分高端医疗产品及重要药物独立自主开发及生产。
02
加大投入
加大对危害公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基础研究及产品研发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如加大对心血管造影设备、CT、核磁共振、超声设备、加速器、植入起搏器及除颤器等这些“卡脖子”产品研发的投入。
激励企业、社会力量及科学捐赠等多渠道投入。
03
建立从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及生产到临床应用全链条模式
医疗设备及药物的研发复杂,融合了多学科技术,包括物理技术、化学、信息技术、材料技术、智能技术与生命医学等,这些多学科、不同专业的联系及融合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来协调。并建立各种有效机制,确保基础和临床之间、各专业之间、产品研发与生产之间及临床应用等全链条模式能够顺利实施。
鼓励个人或团体自由探索式研究,为他们提供宽松的科研创新环境。
04
提升企业研发及生产的积极性
高端医疗产品及多数创新化药投入大、周期长且风险大,对企业的经营者应有长期生存及积累资金创新发展的战略眼光。
考核机制和分配机制很重要,健全有利于创新设备及药物的激励机制,并通过这种激励机制带动企业积极性,使企业发展良性循环。
建立风险保障机制,万一研发及生产失败企业能够存生存下来。
0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自主创新,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要注重培育大师级战略科学家、包括基础研究专家,产品研发及生产专家、临床医学技术专家,聚集培养领军科技人才,发现培育及引进拔尖人才相结合,充分调动人才个体的自主创造力,并围绕其核心体系打造创新团队。对基础医学人才的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方面进行体系化、链条式设计,减少医学基础研究研究人员不合理的负担。要充分尊重科学家的意见,保障科研人员的薪酬。
06
鼓励使用自主创新国产设备及药品
近年来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端医疗设备,如CT、血管造影机等相继应用于临床,也有不少原创药物,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对于这些现有的及今后的开发国产高端设备及药品,除了在审批流程及产品招标等方面给与“绿色通道”外,国家应当出台相应政策,逐步提高国产创新设备及药物的政府采购比例,并要求公立医院必须使用一定比例的国产医疗器械及原创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