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二季度,医药行业人员调整的消息依然不断。
1、87家药企减员
部分临床前团队被裁
辉瑞周三表示,将推行新一轮节省开支计划,寻求2027年前节省15亿美元开支——这是在辉瑞去年公布节省40亿美元外的新一轮节省开支行动。辉瑞预计,削减开支计划可能涉及17亿美元的一次性遣散费,其中包括为数量不详的下岗员工提供的遣散费。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今年已有87家医药企业宣布了人员裁撤或工厂关闭计划(文末附完整名单,每月按次统计后累加,未去重,下同)。
若以2023年各月宣布减员的医药企业数量为参考,第一季度往往是全年中人员裁撤最密集的时期,今年第一季度与去年一样,均有58家药企宣布减员。
横向对比来看,第二季度相关动作一般少于同年其它季度,但与去年同期比,今年第二季度宣布人员调整的药企数量可能将呈上升态势。
今年4月有12家药企宣布人员调整,数量与上年度持平;但5月还未完全结束,宣布减员的药企数量已超过去年同期,达到18家。
从具体案例来看,近两个月内有多家企业对临床前研发团队进行了优化。
例如,由著名风投机构Flagship投资、此前已完成超5亿美元融资的生物技术企业TesseraTherapeutics在4月末宣布裁撤13%左右的员工,约50人。随着该公司从临床前研究转向临床开发,Tessera在声明中表示其需要重新平衡资源,优先考虑和发展临床开发工作,以将多个候选药物推向临床。
5月,开创单剂量表观遗传编辑疗法的基因组医学公司ChromaMedicine也提出了减员计划,尽管具体裁撤人数不详,但其发言人表示,Chroma正专注于将部分前期项目推向临床,此次减员将影响一些行政和研发岗位。
国内企业中,贝达药业的研发团队也从2022年的647人缩减至了2023年底的562人,减少约13%,其董事长丁列明在今年召开的年度股东大会上作出回应。
丁列明表示,当前新药研发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其战略发生调整的重要原因,因此,贝达药业也在进行调整,“以后要以研发的产出质量为主而不是数量,我们也要有更精干的队伍”。
2、大型MNC减员继续
探索发展新路径
另一边,大型MNC精简人员的原因多样,包括砍管线、调整团队或运营模式等,同时,人员精简范围已经扩展到管理层。
今年以来,拜耳减员消息频出,降本动作不断。3月,据多家媒体报道,拜耳的制药领导团队高管人数将由14人减少至8人;拜耳CEOBillAnderson在日前的电话会议上表示,2024年前三个月,拜耳裁减了1500多个职位,其中约三分之二是管理职位。
截至3月底,拜耳的员工人数不到98200人,同比下降3.5%。Anderson提到,减员将有助于拜耳在2024年持续节约5亿欧元,以及在2026年节约20亿欧元成本的目标。
另外,Anderson表示,将暂且搁置消费者健康或作物科学部门的拆分计划,未来24至36个月内,其将会把精力和重点放在建立强大的制药管线,解决诉讼、减少债务和改革运营模式上。拜耳本次的运营模式被称为“动态共享所有权”,旨在减少拜耳集团内部的层级,使其更加扁平。
2024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拜耳实现了超148.6亿美元的销售额,同比下降4.3%。三大业务部门中仅制药部门销售额有所增长,作物科学事业部和健康消费品事业部的销售额和收益均出现下降。目前来看,拜耳改革仍在继续。
此外,还有一些跨国药企因产品管线砍掉、节约成本而减员。百时美施贵宝(BMS)在今年一季度报告中表示,计划在2025年底前通过大规模重组削减15亿美元成本,在全球范围内将大约裁撤2200人,占总员工的6%。
此前,BMS已经关闭了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红木城的癌症免疫学和细胞治疗主题研究中心。
与拜耳相似的是,BMS的战略生产力计划将优化整个组织的运营,也包括减少管理层级。BMS还表示,组织范围内的成本节约措施包括研发管线合理化、场地整合、减少第三方支出等。
为保证充足的现金流,药企人员缩减、砍管线已经成为常态,不过,节省成本显然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核心还在于如何开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