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疫中,人们对疫苗寄予厚望。
然而,6月29日晚,在央视新闻频道《新闻1+1》节目中,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提醒,疫苗可能不是万能的。或者说,疫苗并不能够提供终身免疫。消息一出,很多人表示失望,但更多的是困惑,该如何理解疫苗并不能提供终身免疫?疫苗的有效性和保护时间长短究竟受哪些因素影响?
图片来源:《新闻一加一》截图
“疫苗的有效性首先和疫苗本身的类型、抗原性有关。其次,与接种者个体的反应性有关。”1日,南方医科大学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主任赵卫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赵卫介绍,目前最常用的病毒疫苗为减毒活疫苗,一般而言,减毒活疫苗要比灭活疫苗的抗原性好,接种者更易出现比较强的免疫反应,但获得减毒的病毒株难度较大。而每个人对疫苗的反应性也有所不同,如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人即使多次接种某种疫苗,都无法获得中和水平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接种疫苗获得免疫力后,会不断衰减,直到失去免疫保护作用,即不是终生免疫。现实生活中人们会在不同时间段多次感染同一种微生物,就是这个道理。
斯微(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微生物)研发副总经理姚卫国表示,新冠疫苗的研发是一个艰巨复杂和长期的过程。当科研人员研发出一种疫苗成分,就像开启了一场大型“面试”,要经历无数人、无数关卡的考验。过了体外试验、动物试验,还要经历最关键的3期临床试验。
用于Ⅱ期临床试验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
“在这个过程中,疫苗的有效性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姚卫国说。首先,对新冠病毒的认知还不够深入全面,对其起源、传播、病理、致病机制等还没有完全了解,研制的疫苗针对的抗原区段可能不是最佳选择等;其次,新冠病毒是RNA结构,较容易突变,尽管目前还没有大的变异,但如果关键点位变异,会影响其有效性;同时,还受接种率的影响。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人是反对疫苗接种的。
此前,有媒体报道,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预计3种新冠病毒疫苗将在未来三个月内投入到大规模临床试验研究中。但是,美国流行病学专家安东尼·福奇认为,新冠疫苗的有效率大约只有70%-75%左右。
对此,姚卫国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种疫苗能达到100%的有效率。麻疹疫苗有效率在97-98%,流感疫苗是40-60%,新冠疫苗能在70-75%就很不错了。
“有效率只有75%左右是福奇的估计,而且不同种类疫苗的有效率也会有差异,真正的有效率要待临床实验的结果才能给出确定答案。”赵卫说。
在上述节目中,吴尊友表示,其他冠状病毒,如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在人类感染后并不能产生长期免疫保护,保护效果通常在6个月到1年时间。人类用疫苗预防传染病是基于自然感染后产生免疫力,所有疫苗都是仿照人体自然免疫。因此,他认为,依靠疫苗产生长久免疫力的可能性较小。
疫苗保护时间长短究竟是怎么回事?
姚卫国解释,疫苗的保护时间是由其产生的抗体(也包括细胞免疫)决定的。抗体在体内存在时间的长短(比如6个月或12个月),决定了其保护时间的长短。最新研究发现,病人感染新冠病毒后,其体内抗体滴度会逐渐下降,部分病人8周后体内已无抗体。“如果只有一年的免疫保护,那就需要每年都进行疫苗注射,以维持其保护作用。”姚卫国说。
在赵卫看来,人们在接种疫苗获得免疫力后,如果没有抗原的持续刺激,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力会逐渐下降,甚至无法起到免疫保护作用。固定时间的加强免疫是一种可行的做法,像乙肝疫苗,如果隔段时间体内抗体滴度减弱到一定程度,就需要重新接种一次,但要考虑公众的接受程度、疫情防控需要的程度和经济成本等。
图片来源:国资小新
吴尊友也表示,现在疫苗总体研究进展挺好,到年底问世应该没有问题,但还有一些不确定性。对于疫苗可以有期待,但也不能把所有的宝都押在疫苗上,把疫苗当作唯一的、仅有的措施。
如上所述,疫苗研发是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每次试验、每个阶段都有很高的失败率,而一旦失败,一切要重新开始。即使成功了,就目前研究来看,接种疫苗后产生的抗体并不一定会长期存在。
正如吴尊友所说,我们有望研究出疫苗,但也不能把疫苗当成唯一的希望。
既然如此,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吗?
姚卫国表示,要尽可能地采取疏散隔离措施,把感染率控制在较低水平,普通民众要做好自我保护,如常规戴口罩等。同时,要加快新冠治疗药物的研发,比如中和抗体,一旦被感染,可以给予治疗。
“疫苗是消灭传染病的最好手段,也是必须手段。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只能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中国是目前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国家,除此没有更‘好’的方法。”赵卫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