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源医药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音乐小图标 诚可感天 作词-王军  刘家成  作曲:徐远航  演唱-廖晶(廖导) 播放 暂停 下载 试听

华源医药网

商务要闻

对话德福资本创始人李振福:医疗健康是未来最长的赛道

来源:E药经理人作者: 任晓桐 时间:2020-09-25

今年我们国家的医药健康产业投融资是一个怎样的形势?李振福的回答:一下被推到了经济舞台的中心了。

德福资本创始人李振福在2010年就形成了自己以及公司的投资策略:投资医疗健康行业的各个领域。“ 医疗行业的各子领域是一个特别密切的生态圈”,李振福看到无论是医疗服务,还是医药,还是器械都存在很密切的关系,完整的产业链投资能够为被投企业创造增值,“创新企业可以为我们投资的成熟企业提供产品,器械企业可以为我们投的医院提供产品和服务等等”。
8月30日,在“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期间,德福资本创始人接受了E药经理人专访,分享了在2020年这一新冠疫情加持下的特殊年份,他的投资逻辑与预判。
01 疫情加速行业大趋势
如果说2019年之前创新药在国内迎来大爆发,那么,2020年生物医药的高光时刻可以说是正式开启。
首先在企业层面,E药经理人统计,上半年每周一家生物医药公司上市,7月更甚,每3.75天就有一家。这其中选择港交所、科创板上市企业蜂拥,不仅是首次上市企业的首选,也受到了已上市企业分拆的青睐,上半年有7家医药公司宣布将旗下子公司分拆至科创板或创业板上市,资本成了新贵手中的竞速利器。
在资本层面,天眼查数据显示,上半年仅有12家投资机构实现逆势增长,其中侧重医疗健康投资的机构占比超过一半。而其中的7家企业甚至保持了以往对医疗健康投资的水平。
在二级市场层面,突破千亿市值与百倍涨幅的盛况居高不下。5月,深交所诞生了424%涨幅的IVD企业,恒瑞医药也首次突破5000亿市值,11家企业首次进入“千亿市值俱乐部”。
新药层面也迎来大爆发。疫情并未影响药品获批速度,上半年NMPA批准了27个新药上市,包括17个进口药和10个国产药,较2019年同期增加了6个。NMPA在速度上也在接轨FDA,5月和6月都是月均6个新药获批,而去年这一数字是4.4个。
无论是基于厚积薄发下在各方面的表现,还是在疫情期间发挥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医药健康行业在2020上半年都已经建立起一个优势,而这一优势是可以被看见的,业内投资人德福资本创始人李振福认为,“很大程度上这次疫情推动了医药健康行业中一些大趋势的发展”。
“首先是创新”,李振福认为,“下一步抗击疫情需要做的,无论是诊断还是疫苗,都是需要靠创新来实现的”。据中国生物公布的新冠疫苗最新进展,其新冠灭活疫苗7天开始普遍产生抗体,接种完第二剂28天以后,中和抗体转阳率均达100%。康希诺也于近日宣布已开始其重组新冠疫苗的III期临床试验。
另一个大趋势则是行业整合的加速,李振福认为,“国内的龙头企业在市场份额占有上快速提升,从原来相对来讲比较分散的情况,集中度越来越高”。E药经理人也发现,“归核聚焦”或许是国内医药行业的一个大趋势。上个月人福医药转让四川人福给重庆医药就是典型案例,人福医药聚焦医药工业、制剂出口等主营,重药控股布局全国流通市场。2019年还有疫苗领域长春高新收购金赛药业、零售领域国药控股收购大方圆……国内医药行业并购重组潮指向行业整合加速。
疫情犹如加速器,如果问可以总结上半年医药行业的关键词有哪几个?李振福认为是机遇、创新与整合。疫情中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都看到了医药行业的无可替代的作用,“现在我们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各个资本行业都一直认为医疗健康是未来最长的赛道”。
02 国内创新企业需要积累融合
“未来最重要的产业就是医疗健康产业”。
2020年上半年,每周一家生物医药公司上市,7月份每3.75天就有一家上市,A股生物医药板块累计涨幅中位数23.11%……诸多数字表明医疗健康企业的炙手可热,李振福也看到,“大基金的百分之三四十都来投医疗健康了,不光是专注投医疗健康的机构,从10年前就投的综合型基金,越来越意识到医疗健康在整个投资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高”。
李振福也预判,“从下半年以及到明年,大家(对医疗健康)的投资热度还是非常高,投资回报也有吸引力”。
然而,“任何过热和不理性最终都会回归”,二级市场的普通投资者对医疗健康会有持续普遍热情,但像李振福这样的业内投资人,清醒的头脑始终必不可少,他们会意识到尽管资本市场和行业的发展持续向好,但“风险意识使我们只能按照价值投资进行判断,按照行业规律去投资,长线向好才能够有好的回报,短期靠资本市场追捧来得到的回报是不可能持续的”。
因而,李振福对医疗健康行业的预判首先是“持续”,但也保留一定的担心和顾虑,价值规律显示价值10块钱的东西涨到40块钱价格,短期可以维持,长期必将回归价值,价值曲线始终在波动,平均下来10块钱才是本质。这让李振福看到“回归价值将会带来一个痛苦的调整期”。
那么对于在2020年创新大势下生存的企业们,该如何渡过风险呢?
“中国的创新同质化特别强。”
李振福认为创新不能是高层次的仿制,例如PD-(L)1,国内已经有数十家企业在做,这实际是仿制的过程,过多的企业入局将导致创新带来的优势失效,“创新带来的优势是我有别人没有,这叫创新”。李振福对此也提出警示:“一个产品10-20个企业做,这本身就是风险,做完以后就会出现恶性竞争。”
而对于真正的创新而言,李振福认为“创新企业是通过多年积累融合形成的”。
2015年以来,“4+7”集采、优先审评、DRGs制度等鼓励创新政策出台,2005年以来,王晓东、俞德超、吴敬梓等海归科学家、商业化人才回归本土企业,政策与人才双加码一直被认为造就了国内创新土壤,同时国内也诞生了一批诸如凯莱英、泰格医药等体量较大的CDMO&CRO企业。无论从相关产业的配套支持还是政策、人才方面,国内创新都已迎来高光时刻。
李振福认为国内创新企业需要“练内功”。“我们中国的创新企业相对比较年轻,需要意识到创新不光是把一两个产品做上市,不光是在股票市场上有很高的估值”。
对此,李振福提出GMP、GCP以外还需要GIP,即good innovation practice。“创新体系是从多方面评估的,不光是评估硬件,而且能够评估软件,形成创新企业的基本条件,企业需要意识到如何进行创新能力建设”。


热门标签: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