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源医药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音乐小图标 诚可感天 作词-王军  刘家成  作曲:徐远航  演唱-廖晶(廖导) 播放 暂停 下载 试听

华源医药网

商务要闻

聚焦慢病患者院后管理痛点,医联借后疫情时代移动医疗顺风车或成产业旗舰

来源:新浪医药作者:sinayiyao时间:2020-05-21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在2019年因为行业政策变化药品进不去医院而哀叹生存不易的药企赫然发现,即使通过层层筛选后,自己的药品进了医院也一样很难卖出去——在疫情之初和疫情之末,全国医院医疗系统始终是受疫情冲击最为严重的。据第三方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有50%的医院现金支撑困难。

看病的人进不去医院,医院就没有营收,自然举步维艰,而这种“难”更是直接映射到80%经营份额都聚焦在医院销售通路的广大药企:据资料显示,2020年1至5月份,除疫情相关类医药器械,我国各类药物的销售受到了极大的制约,糖尿病、肝病等慢性疾病类药品整体销量下滑亏损严重。再结合2019年的产业剧变,药企们在2020年可谓是雪上加霜。

而在供需的另一端,患者特别是需要长期用药的慢病患者,在医院就医环境不明朗,就诊开药耗时长,以及院外缺乏更经济便捷的健康管理渠道所造成的安全购药痛点又一次显现出来。


后疫情时代,患者和药企处境两难






患者不好买药、药企卖不出药!


虽然表面上来看,其原因只是受不可控的新冠疫情影响,但核心问题还是在于目前医药健康供需双方的中间载体不够完善。


即使是在疫情最严重的阶段,药企复工率不高但尚有大量库存药品待售;


药店即使没有停业,但在面对无处方的慢病患者需求,限于政策限制、无医师处方和问诊的窘态只能对患者表示爱莫能助;


慢病患者用药需求虽然在卫生监管部门紧急颁布的长处方大药量政策下得到一定缓解,但依然需要冒风险到医院复诊才能开到处方;


医院虽然部分停诊,但医生群体除了支援抗疫一线之外的还尚余大量的空闲时间,可他们虽有服务患者的意愿却只能在值班时面对空荡荡的诊室,或者在面对陌生患者时花费大量时间对他们从头了解;


众多平台义诊和在线科普直播搞了很多场,可慢病患者在充分了解疾病信息后,对自己如何精准进行个体化用药依然无从着手!


院外安全、规范、注重患者个体差异化、实用性强的医患联接和用药体系已成真正的刚需!


供需链失联的两端,药企路在何方






这并不是新的玩法和营销理念,而是老生常谈,毕竟,院后医患之间的衔接和院后的慢病患者健康管理是长期存在于我国慢病防控领域的痛点和难点。至于其中所蕴含的商业机会,也早被众多机构所看重,但真正成为刚需,甚至成为某些药企“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还是因为新冠疫情和产业环境所造成的现实逼迫。


在没有爆发新冠疫情的2019年,甚至在市场政策环境还没有发生变化的更早年月,其实就已经有很多药企开始尝试开发自备带货光环的医生群体的院外用药通路了,其中还有些企业组建了专门的团队,而形形色色的医生MCM公司也开始了相应的操作。


院后慢病患者用药通路将成为新的药品营销增长点,这是行业共识也是趋势!


但,谁能笑到最后?


答案只有一个,具备真正的广度、能实际帮助医生管理和服务院外患者、具备一定的口碑积累、让医生在慢病患者院外管理方面更加高效的平台,才能在这样的一个日成红海的市场上做到“胜者为王”。而依托这样的平台重新得以提升药品可及性或实现营销增长的药企们,也才能真正得享慢病患者院外管理这一领域的红利。


单个大型综合医院、区域医联体、互联网医院是标准答案吗?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否定的,因为上述这些平台虽然在疫情期间也积极开展在线问诊,但一方面其不具备足够的广度,只能部分满足自己所覆盖的患者需方需求;同时也因为其提供的众多科室、疾病亚科而丧失了聚焦性,对供方药企一端的销售通路需求依然存在着成本高企、效率不足,甚至制约的门槛——医生处方依然受医院可售药品目录的限制。


网上药店是标准答案吗?答案依然是否定的,药店缺乏医生——患者的直接联接关系,对慢病患者的主治医师院后健康管理范畴更是无从谈及,在没有了解自身疾病进展情况的主治医生指导前提下,患者盲目用药的风险无从消除。


专业的医生集团是标准答案吗?答案还是否定的,单纯的医生组织和群体,能为患者提供的是治疗和问询的方案,就目前这个阶段,还无法脱离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全面、完善的服务。


环顾行业和领域内外,医联是为数不多能将上述特点做的比较好的企业之一。成立于2014年的医联,是国内首批获得互联网医院牌照的企业,其平台成立的初衷是为每位医生打造一间移动办公室,经过6年的深耕,目前医联平台汇聚了来自全国超过80万实名认证医生和4.8万余名签约医生。专注于慢病专科一直是医联互联网医院的特色,以肝病专科切入,医联互联网医院不断向其他专科延伸,现已覆盖肝病、艾滋病、糖尿病、骨科、肿瘤等多个病种领域,是国内最大的医生平台及慢病管理平台之一。


慢病管理平台成政策新宠,
后疫情时代的新需求






无论是在给医生院外慢病患者管理方面,还是在提升药企高效营销方面,医联借助互联网的手段,在以往医生线下在慢病领域所能做到的各个方面都在追求做到一种极致——


由于我国医疗资源紧缺且分布不平衡,缺少积极的医患关系的管理工具,加上慢病患者对于更经济便捷的就医问诊和购药、健康管理和自我诊断的需求痛点一直是医联关注的核心。


医联一直坚持围绕“以患者为中心”、为医生及患者提供便捷高效的问诊及就医平台服务,积极的打造医生和患者之间的通路,为医生、患者、药企之间建造良好的沟通平台和医疗环境。


从2018年5月医联开出第一张电子处方至今,医联电子处方数量已突破35万张,对接了全国6000+的药企和药店,覆盖药类品种达10000种之多,成为了真正的行业先锋。


2020年2月,随着医联互联网医院在成都地区正式打通线上医保个人账户支付通道,成都市民在医联互联网医院看病买药可通过医保卡支付的这一刻起,就已经传达了一个信号,网上诊疗处方买药可用医保结算,医联的通路会更加的宽广


聚焦慢病院外管理痛点,医联或成旗舰






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的医联平台不仅可以帮医生管理患者、复诊随诊,也可帮医生做一些科研报告;并帮助患者不出门就能享受以往到医院就诊后才能享受到的复诊和拿药,和自己的主治大夫保持了有效及时的沟通。


而这,是建立在医患双方在就诊过程中所产生的信任基础之上的,更是迎合了2019年《药品管理法》、《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2020年3月《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法规中国家卫生监管部门对家庭医生、互联网医疗等领域健全发展的大政方针。


同时,和医院自行建设的各种掌上医院和本院互联网医疗相比,医联更聚焦服务细则,和签约医生在慢病患者院外管理方面实现了契合——


医生有需求,平台有服务,更重要的是长时间的对接,形成的理念和行为习惯的契合!


这是很多刚看到这个市场机会的那些平台不具备的。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领域最终出现的结果就是强者愈强,毕竟医生群体的总量在特定的时间节点内,是不可能出现大幅增长的,而长时间的使用习惯也足以产生高强度的用户黏性,先行一步的优势,是众多后来者望尘莫及的。


当然,互联网慢病管理和营销服务领域,在数年前甚至第一次互联网泡沫中的健康管理浪潮时,就已经吸引了一批弄潮儿,发展经年后,未来这一领域,是否能出现真正的“王者”,谁也不敢保证。


但就目前来看,在医疗行业依然存在信息孤岛和区域壁垒的前提下,医联以联系医生和慢病患者群体的关系链为主要抓手,以足够的医生群体服务区域广度和在慢病领域深耕的深度,已经实现了患者院后持续便捷就医、调药,防控疾病进展;医生与诊治后的患者群体进行紧密联接、活动,开展即时诊治和疾病研究;药企拓宽新的营销渠道和患者用药依从性的三方共赢,未来可期。


危机二字可拆开来看,危中有机会。因为长年累月的不懈积累,对于医联来说,后疫情时代这辆经济逆风车却成了乘风破浪的顺风车,上了车或成行业旗舰。


未来,在药品销售领域,很可能会出现四极——医院通路、药店通路(含医药电商)、商超通路(含便利店)、医联医带患的院外通路!


最终市场会不会因为医联或者“医联们”真正走到这一局面,或许,能最终告诉我们答案的,只有时间……


热门标签: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