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间合作新趋势已现。
曾经国内药企牵手跨国药企进行本土商业化合作模式已不是新闻,国内药企之间合作愈发吸引眼球。
以恒瑞、石药为代表的,处于创新转型期的传统大型制药公司正在与创新药企频繁牵手。
以信达、百济为代表的创新药企龙头也来了,这一次它们也没有选择与礼来、诺华等MNC“联姻”,而是拥抱同样处于成长期的创新药企。
10月28日,信达生物宣布与新合生物达成战略合作,携手开展信迪利单抗与新抗原疫苗NEO_PLIN2101联合治疗肿瘤的临床研究。根据合作协议,信达生物将与新合生物建立临床研究合作伙伴关系,评估信迪利单抗和NEO_PLIN2101联合用药在肿瘤受试者中的安全性、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初步疗效,共同推进针对实体肿瘤联合免疫疗法的开发,并计划于近期向NMPA提交临床研究申请(IND)。
这已不是信达第一次与国内创新药企展开合作了,此前,信达生物已与葆元生物、亚盛医药达成多项合作,与亚盛医药16亿元的合作甚至被誉为“创新药企间现象级的合作”。同样的,百济神州也曾在2020年授权引进百奥泰的在研安维汀(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以拓展自身产品组合……创新药企正在寻找授权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平衡模式,而授权引进的对象,更多的是与自身同为成长期的创新药企。
那些已经意识到“没有创新就意味着死,有创新就意味着活”的处于转型期的传统药企,也逐渐接受“贵有贵的道理,贵就是值那么多钱”的投资、合作逻辑,恒瑞与璎黎药业、万春布林合作,石药牵手康宁杰瑞,珍宝岛4亿元投资特瑞思、悦康药业并购天龙......他们开始“摘取”国内Biotech公司的果实。
01 当恒瑞、石药开始收割
那些具备强大商业化能力的传统药企,正在急速创新转型。创新药企与传统“豪强”之间,曾经平安并行的时代已经终结。用商业反哺创新、内生式创新、加速转型已经成为处于创新转型期的传统药企当下发展的关键词,他们需要对外展示自己强大的、快速的创新属性和能力。
从恒瑞与璎黎药业、万春布林的合作,石药牵手康宁杰瑞,到珍宝岛4亿元投资特瑞思、悦康药业并购天龙......这些本已具备商业化能力药企已经开始物色、收割成长期的国内Biotech公司。
今年2月,恒瑞与璎黎药业达成战略合作,恒瑞以2000万美金的股权投资,获得璎黎药业1.1类新药,抗肿瘤药物PI3kδ抑制剂林普利斯Linperlisib(YY-20394)在大中华地区的联合开发权益以及排他性独家商业化权益,以用于治疗所有人类与动物疾病,包括但不限于血液瘤和实体瘤。3个月后,5月14日,该产品上市申请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5月27日,该产品又被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可以想见这一合作将快速实现对恒瑞在血液肿瘤管线的扩充。并且,恒瑞与璎黎药业的股权合作,也让他对璎黎药业未来的创新果实也可唾手可得。
然后是,8月份恒瑞再次出手与万春布林达成重磅战略合作。与2月份与璎黎药业的合作相似的是,这次双方合作除了产品授权,也牵涉到股权合作。根据公告,恒瑞医药拟以自筹资金1亿元认购万春布林的股份,万春布林在完成本轮融资后,公司对其持股占比不低于2.5%。同时,万春布林授予恒瑞针对GEF-H1激活剂普那布林在大中华地区的联合开发权益以及独家商业化权益,恒瑞支付的首付款加里程碑款总额不超过13亿人民币。
被业内推崇为已经完成创新转型的传统药企,石药集团也在快速行动。在掌舵者石药集团董事长蔡东晨,在2020年底曾发自内心给同道和同行们提建议,已经到了“不创新就意味着死!”的时刻,而路只有一条,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意味着死,有创新就意味着活,特别是当前一些现金流比较好的仿制药企,趁有现金流的情况下尽快转型,向创新药方面生存。”
蔡东晨:不创新就意味着死!二甲双胍1.54分/片,全国都给你也不足以养活你!
石药集团已经对外寄出了他们的信心和魄力。今年8月,石药集团与康宁杰瑞就康宁杰瑞在研的HER2双特异性抗体KN026达成合作协议。而这一合作最高将达10亿元的预付款及里程碑付款。
而以中药产业为基础的珍宝岛通过入股特瑞思开始布局生物药。今年6月16日,珍宝岛发布公告,拟与公司持股5%以上股东龙鹏投资共同投资浙江特瑞思药业。其中,珍宝岛出资4亿元,占特瑞思增资扩股后总股本16.67%。龙鹏投资将其对特瑞思享有的6.2亿债权转换为股权,占特瑞思增资扩股后总股本25.84%。据了解,2018年珍宝岛提出“产品结构全线升级”发展战略,并逐步在全球建立起“一心六院”研发中心,但直到2020年末,其主要产品仍为中药类及仿制化药。
2020年底上市的悦康药业也迅速出击,在今年初对外宣布收购杭州天龙药业,一举切入核酸药物研发领域。天龙药业主要从事核酸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其化学药品1类新药CT102系我国首个完全自主研发的反义核酸(ASO)药物,冻干剂型,用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治疗。
今年3月4日,悦康药业核酸药物“注射用 CT102”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I期临床试验正式启动。9月23日,悦康药业发布公告,将一期斥资1.8亿元超募资金建立针对小核酸药物和mRNA疫苗的核酸药物小试及中试平台项目。
纵观这些合作的大部分主导者,无论是恒瑞、石药、珍宝岛还是悦康药业,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有强大的商业销售能力,亟需在自身管线中增加更多创新属性的产品,且自身的产业链足够完善,原料药、研发、销售均有布局。他们的崛起靠的是曾经商业化和仿制药时期的点滴积累,投身创新时的资金,需要自给自足,这也导致,当他们切入一个新赛道、一款创新药的研发时,首先考虑的就是到底能不能自己做,如果自己做,到底能不能接得住。
而当他们转变思路,出手去并购、去合作,接受“贵有贵的道理,贵就是值那么多钱”的逻辑时,摘取国内Biotech公司的果实成为既快、又好、还省的扩充产品管线的最佳选择。
可以想见的未来是,股权合作、交叉持股,乃至上市公司并购上市公司的浪潮即将到来。而那些具被商业化能力的公司或许是收购者,也有可能是被收购者。
02 创新药企“竞合”加剧
中国是否会如美国那般出现纯粹的Biotech公司?在中国,至少在目前应该还没有哪一个投资家/科学家心甘情愿自己的公司不能成为一家Bigpharma。但是,必须承认的是,成就下一个“百济、信达”的时代机会或许已经一去不返了。
“过往10年,中国医药产业成立了1500余家生物技术公司;未来10年,这一批生物技术公司与生物制药公司分工将会开始出现,中国现有的生物技术公司会逐步分流。”在E药经理人对36家企业的调研后,E药经理人首席研究员陈怡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调研显示出未来的一大趋势是,将会有一大批小而美的创新药企业专注于研发,同时借助与大型药企的合作实现商业化;另有少数企业成长为平台型制药企业,其它的则被自然淘汰。
正如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旧金山,小企业与大药企之间形成合作关系,一方专心做研发,一方进行商业化拓展,分工明确。在陈怡看来,当前国内商业化的环境相对复杂与严峻,若要成功实现商业化,对以研发为主的创新药企而言极具挑战。因此未来诞生的企业也将以研发型为主,专注于新药研发和平台开发。
在这样的发展趋势影响下,创新药企之间的合作将更加密切和多元化。
正如信达生物此前与亚盛医药的合作,今年7月,信达生物与亚盛医药宣布达成重磅合作,共同开发和商业化亚盛医药核心品种三代BCR-ABL抑制剂HQP1351,亚盛医药小分子创新药APG-2575与信达生物CD20单抗和CD47单抗开展临床合作,信达生物认购亚盛医药价值5000万美元的普通股,并获得购买5000万美元的认股权证。通过这次合作,亚盛医药弥补了自己的BD和商业化短板,并补充了现金流,HQP1351首付款加上股权投资以及即将实现的审批里程碑,有望带来约9000万美元现金,为全球范围大规模临床投入提供弹药。分享市场的销售方式有助于亚盛医药自建血液学销售队伍,提升商业化能力。
这笔16亿元的合作也被誉为“现象级”交易,同时刷新了业界对于创新药企竞合的认知。信达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俞德超博士曾表示,信达一直在不断探索与优秀创新药企开拓多样化和创新化的战略合作模式。
百济神州同样在努力探索创新药企之间的合作模式。去年8月,百奥泰与百济神州就百奥泰BAT1706,一款在研安维汀(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签订了一项在中国的授权、分销、供货协议。根据协议条款,百奥泰已同意授权百济神州在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对BAT1706进行开发、生产及商业化,百奥泰将保留除上述地区以外的全球范围内的相关权利。百奥泰将获得一笔首付款,并在达到注册及商业化里程碑后有资格获得付款,累计至多1.65亿美元。此外,百奥泰还将有资格获得未来产品两位数比例的净销售额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这一交易被看做是继信达生物后,又一手握PD-1的生物制药公司加入生物类似药市场“大战”。对于这一交易,百济神州总裁吴晓滨曾表示,“合作不仅能够进一步拓展百济在中国的现有商业化及注册阶段产品组合,也与我们多款授权引进和自主研发药物相互补充,包括目前在中国已递交肺癌、肝癌相关上市申请的抗PD-1抗体百泽安。”
显然,授权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或将成为一批企业倾向的模式。有投资人表示,未来,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公司之间的共同开发、共同推广,深度合作并长期绑定的模式,将会越来越多。